寻找乔丹的接班人,这一过程成为了历史上一个特殊事件。它更像是1990年代中期,NBA在失去乔丹后所经历的巨大真空状态,让各方都陷入恐慌,只能四处寻求替代者。有点类似于小龙女离开杨过时,杨过到处寻找白衣女子,却最终遇到了陆无双;又有些像陈建斌失去纯元之后,为了找个甄嬛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随着乔丹两次复出,球迷们逐渐接受“迈克尔确实已离开的现实”,情况也稍微有所好转。然而,“谁将成为乔丹接班人”这一问题与打法本身并没有必然关系。当年,即使希尔和便士与乔丹的风格相差甚远,他们依旧被视为潜在的继承者。而科比虽然打法更加贴近于乔丹——连他本人都对此表示认可,但当科比崭露头角时,并未获得如同希尔或便士那样迅速被推举为接班人的待遇。
回顾90年代中期,那场急迫而广泛的“寻找乔丹接班人”的计划,其背后的大局可见一斑。在1980年代,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成功拯救了NBA。他们所谓的拯救,不仅体现在比赛成绩上,更直接反映在商业价值上:1979年,当最高工资只有六十多万美元时,伯德以60万、魔术师以50万加入联盟,而到1992年伯德退役时,他已经拿到了300万美元——这十三年来顶薪翻涨五倍,可见其经济影响力之深远。
例如,在1987年的总决赛中,由凯尔特人与湖人的对抗吸引了2412万人观看,相较前一年凯尔特人与火箭之间只吸引1443万观众来说,这就是魔术师与伯德带来的魅力。相比之下,在1990年的总决赛活塞对阵开拓者期间,仅有1719万人收看,也无法跟他们媲美。而在1991年,总决赛公牛战湖人的平均收视人数达2391万。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如梦般的人物,如今却突然消逝,则整个联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巨大的焦虑。
随着时间推进至93年前三连冠时期,总决赛平均2721万人关注,其中第七场甚至达到3210万,使得他的个人魅力超越了一切。但就在秋天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三连冠”的巅峰退役,此刻NIKE股价瞬间跌落4%。随即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由传奇人物构成的大舞台陡然变得冷清起来。不久之后,包括巴克利、大梦等人在内的一系列超级明星仍不缺乏实力,但似乎无人能够填补那个空位。因此,有媒体开始指责年轻的新星希望可以承担起这个重任,比如探花秀格兰特·希尔以及另一位高顺位新秀哈达维,都曾被寄予厚望,被认为可能会传递来自迈克尔手中的火炬。
NBA此刻显现出的紧迫感绝不仅限于表面,因为市场对于“两米左右飘逸摇摆型运动员”的审美早已深入骨髓。同时,与此同时,各类商家因琐碎原因纷纷盯着任何关于冲击票房的话题。例如,就算是在春季听闻有关MJ归队消息后,无数亚城及底特律球迷疯狂抢购门票,以致买不到就发疯一般追捧。此外,自从3月8日当天Jordan一句“I AM BACK”响起,全美国电视网几乎暂停所有节目进行报道,引爆全社会热议,同时也让相关公司的市值暴增26亿美元,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篮球文化最辉煌光彩的一页!
进入96年至98年的阶段,再度迎来了公牛王朝。从统计来看,每届总决赛均创下破纪录的数据,例如96年度2486万个观众、97年度2559万个,以及最后一年2904万元级别直逼3589万元,将该记录牢牢定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声势浩荡的新生力量来说,要想真正取代老牌巨星的位置,还需更多努力证明自己才行。正因为如此,因此再往后的岁月里,人们讨论是否存在新的“接班人”,少有人提及这些名字,而是把目光投向正在茁壮成长且愈加成熟化发展的科比身上。在21世纪初,当他凭借自身技巧不断挑战每一次机会,实现高分梦想的时候,“找到下一任偶像”的声音悄然减弱。“不是说这是由于MJ地位降低,”实际上恰恰说明其他选手开始展露锋芒,不过经过过去那段极端混乱时代的发展,现在终于划上一条句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