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讯 在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结束后,媒体人葛爱平在《东方体育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对看台空荡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点评。他认为,群众基础是推动一项运动发展的根本因素。
这次比赛标志着中国首次集中进行足球、篮球和排球的比赛,与1972年举办的第一届五项球类运动会有相似之处。那时,中国体育经历了重整,在众多基层场地举行赛事。当时并没有多少标准化的比赛场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已然成为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在那个年代,观众对体育赛事反应热烈,每场几乎座无虚席,人们对各类竞技活动充满激情。
然而,这样的大型赛事并非单纯为了吸引观众,而是希望将长期被忽视的发展重新聚焦于中国体育。两年后,中国代表团参加伊朗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并取得金牌总数第三名的不俗成绩。
回顾70年代,中国主要依靠专业队训练来培养人才,当教练走进学校寻找潜力选手时,那时候学生放学后的课余时间通常用于踢足球或打篮球,因此很容易发现优秀苗子。而参与职业联赛更是备受欢迎,无论何种类型的比赛,总能吸引大量观众。我记得小时候去上海人民广场附近观看胡荣华与王嘉良之间的一局棋战,看台也是挤满了观众。
原上海足球队许多明星都是从弄堂里的“野球”中被发掘出来,一步一步成长为顶尖球队成员。但如今,即使教练每天守在小区里,也难以找到几个孩子愿意踢足球。这让刚刚结束不久的三大球运动会显得格外尴尬:尽管这是18岁以下最强球队间的重要较量,但现场却冷清至极。不仅缺乏普通观众,就连这些年轻选手家长到访的人也寥寥可数,这是其他国家所少见,更不用提日本每年的高中生全国锦标赛了。
这一现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当然,仅仅通过增加更多赛事是不足以改变这种局面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呢?这个问题涉及社会层面,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目前尚未看到有效解决方案。如果继续任由那些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且日渐下滑表现(乒羽网项目除外)的职业团队发展,将需要经过漫长而艰辛等待才能实现转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