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文/徜翃星
时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清廷力不能拒,允之……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材。”这句话来自张伯苓先生,传达出一种沉寂的期待与希望。
纪录片的开头,许多年代在模糊中闪现,旁白显得无情而沉默。蒋梦麟先生在《西潮》中提到“1889年,光绪治理下的中国没有大事发生”,让人感到社会的无力与迷茫。
1894年,甲午海战的爆发;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仿设新的教育制度。此时,社会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布盖住,人们如同行尸走肉,麻木不仁。作为一名观众,我不禁思考,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会不会也只是站在一旁看热闹,甚至幸灾乐祸?而那些平民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被统治者的压迫之下?
但纪录片警示我们,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束缚在这重重枷锁中。他们相信历史是可以被改变的。
1937年,平津沦陷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合并,组建了临时大学。当三个不同的校徽在旋律中重叠时,烟尘开始消散,人们看到希望的光芒,迎来了一段新的旅程。
张伯苓先生所言“不再是一盘散沙”,他们相信团结的力量,尽管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微小一部分,却不甘沉沦。
1940年,日军再次轰炸重庆南开中学。张伯苓先生高喊“再炸再修”,教师和学生们组成了旅行团,经过68天的跋涉,从长沙步行至昆明,行程达3500余里,他们在坚守中寻找希望。
许多在乱世中坚守的知识分子,如蒋梦麟、张伯苓和梅贻琦,都在默默奉献。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都在为国家的未来贡献着力量。
志士仁人如郑天挺,无惧身边的艰难险阻;陈寅恪为了信仰拒绝饮食,自此进入冥想。他们的故事撼动心灵,激励着后来者。
在物价飞涨、条件苛刻的青春岁月中,西南联大学子凭借饱满的热情,创造出一个自由、积极的学习氛围。面对困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坚持信念,努力求索。
《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可有可无的历史,而是梦与信仰交织的篇章,弥足珍贵。
《九零后》观后感
在战火中被保护下的学子们奋发向上,背井离乡,走过坎坷的路途,定有期许。面对一切未知,他们怀揣着信念和希望,坚信未来会更美好。
《九零后》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不屈与反抗,抒写着那个充满勇气的时代。希望我们在平和的日子里,铭记前辈的艰辛和努力,继续书写自己的故事。
《九零后》观后感续
这部影片再次引发对历史的反思,无论身处何种时代,年轻人都需要保持对世界的热爱,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让我们致敬那些曾经为教育和信仰而战斗的人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