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被称为诗神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还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他在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想。
一、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
苏轼强调诗歌应当积极反映社会现实,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他在《题柳子厚诗》中提到:“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苏轼认为,诗歌的目的在于揭发政治过失和社会不公,以达到“疗饥”、“伐病”的效果。
他在《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和《吴中田妇叹》等作品中,正是通过这种文学思想,创造了很多现实主义佳作。苏轼在《答乔舍入启》中提到,“文章以体用为本”,这种对文学的重视反映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主张诗贵传神
苏轼认为诗歌和绘画应追求传神的效果。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提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认为,过于追求形似的艺术作品并不能传达其内在的神韵。通过具体的诗句,苏轼教导诗人要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实现传神之境。
他还强调诗歌应具有“远韵”,让人感受到无限的遐想与回味。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苏轼都力求艺术作品既要传达客观物象的神韵,又要留有余地给观者以联想的空间。
三、崇尚“天工与清新”
苏轼在论述诗歌和绘画时,提出“天工与清新”的审美标准。他主张艺术应出于自然,反映创作者的个性。苏轼在评论其他作品时,常常以“清新”作为标准来衡量一篇作品的价值。在他看来,清新意味着不仅要有美丽的外表,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和真实的情感。
莫扎特的介绍
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他的父亲是宫廷乐师,从小便展现出惊人的音乐才华。4岁时已开始作曲,6岁便与姐姐在全欧洲旅行演出,中12岁创作了第一部歌剧。
他的一生可谓传奇: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不朽的成就,还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尽管生活潦倒,但他的音乐却始终充满欢乐与优美,感动了无数人。
最终,莫扎特于1791年12月5日逝世,为自己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莫扎特,音乐神童
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显示出非凡的才能,成为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了754部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奠基人,并将交响乐推向新的高度。他的每一件作品至今仍在传颂,深深影响着后世音乐的发展。
发表评论